开元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Robotaxi世纪大战2025年,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)迎来世纪大战,到底最终谁将胜出?是谷歌的Waymo,还是百度的萝卜快跑,亦或是小马智行等新锐公司?
分析小马智行Robotaxi,我们发现运营有一套,且把账算清楚了的小马智行,选择在2025年大胆“爆兵”。
首先,我们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必然能成,而且中国市场远大于美国市场,百度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等公司是有先天优势的。
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,汽车普及量全球第一。截止2024年底,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.9亿辆,人口有3.4亿,扣除老人和孩子,几乎人手一辆车,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基本盘更小。
2024年,Uber的网约车收入251亿美元,从各地区营收分部,大概能推测Uber北美的网约车收入占一半,135亿美元。有了大概的收入,再除以美国网约车16美元的单笔车费,大概能算出2024年Uber北美订单数为8.4亿单,再除以北美3.8亿人口,人均2.2单。
再看滴滴的数据,2024年它在中国的网约车订单为124亿单,人口14.1亿,那么年人均就是8.8单。
中国网约车市场,滴滴和聚合打车的份额七三开。美国网约车市场,Uber和Lyft七三开。所以中国网约车订单规模,大概是美国的4倍,优势在我。
我们说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有先天优势,不仅在于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差异。难道中国人买不起车吗,当然不是,随着比亚迪等公司的全球崛起,汽车价格早就打下来了,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另一个先天优势是停车难,或者说车位不足。
直接说数据,美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0.85辆,由于地广人稀,不管是商场、写字楼,还是学校、公寓等等,停车场都比较足,人均车位是5.9个,根本不愁停车。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是0.25辆,人均车位是0.2个,中间有很大的缺口。
停车位面前,人人平等。陈震前几年就发了个“人肉占车位”的视频,管你开的是劳斯劳斯还是什么,大妈就给你占了,你能怎样。
更离谱的是,抢车位甚至能成为一门生意,比如今年1月份,就有新闻报出来,深圳湾公园的车位,就有黄牛抢了来倒卖。
想想看,全国汽车3.5亿辆,车位总数约2.8亿个,总的停车位缺口在7100万个。停车,已经成了车主与车主之间的博弈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而自动驾驶出租车呢,正是解决这场没有硝烟的停车场战争,最好的手段,因为它根本就用不着停。
而自动驾驶出租车呢,它是“007”工作制,可以从今天凌晨跑到明天凌晨,一周七天全勤工作,修的是极致的福报,除了充电、清洁、保养,根本不需要停车。
除了有利于缓解停车压力,还能极大的提高交通效率,例如它不存在司机驾驶技术差带来的“幽灵堵车”问题,对于人类良莠不齐的驾驶技术,自动驾驶相的下限会很高。再就是降低交通事故率,例如百度萝卜快跑目前接管率大概是10万公里一次,注意接管不完全是除了事故,也有可能是技术故障或者道路问题等。如果武汉实现道路的智能化改造,车路云一体,萝卜快跑的接管率会更低。
据华尔街女股神凯瑟琳·伍德旗下的ARK预测,当自动驾驶出租车定价降到每英里0.25美元的时候,整个市场的规模将高达12万亿美元。谁能成为未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巨头?是谷歌的Waymo,是百度的萝卜快跑,还是新进崛起得小马智行?
李彦宏砸了超过1500亿,才有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火爆出圈,领跑全球。而正是这1500亿,现在可能成了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品牌萝卜快跑发展的瓶颈,你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?
提起AI,大家首先会想到谷歌,它的AlphaGo在2016年打败李世石,隔年发布的Transformer模型按下了AI行业的超级加速按钮。
提起脑机接口,大家首先会想到Neuralink,几乎没有竞争者,它让瘫痪八年的诺兰能够用意念控制电脑,有没有感觉到机械飞升近在咫尺?
提起元宇宙,大家首先会想到Meta,2014年至今烧了5000多亿元,它的VR头显和智能眼镜统治了行业。
提起大模型,大家首先会想到OpenAI,它用ChatGPT切割了时代,2024年OpenAI的收入是37亿美元。
虽说DeepSeek让我们在大模型领域大幅缩小了差距,但这是2025年初的事,而在2024年之前,我们的前沿科技商业化,还只是个看客,直到百度萝卜在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横空出世。
谷歌的Waymo,2020年就开始在美国凤凰城开始收费运营。而百度萝卜快跑,2021年11月才开始在北京收费运营,萝卜快跑商业化晚了一年多。即使商业化的时间点更晚,萝卜快跑却在当时实现订单的领先。
2024年二季度,Waymo披露的周订单是5万,那么月订单就是20万左右。同期萝卜快跑的季度订单是89.9万,那么月订单就是30万左右,是Waymo的1.5倍。
萝卜快跑的订单超越Waymo,成为网络当红炸子鸡,其实是一种对科技卡脖子的集体情绪宣泄。对中国科技界来说,这是一件非常鼓舞士气的事情。对于百度来说,同样意义重大。
2021年三季度至今的14个季度,百度收入同比增长一直是令人失望的,大部分时候只有个位数增长,甚至负增长。财务数据就不细说了,你就看百度在科技领域或者是新赛道的进展吧。
AI大模型领域,百度有文心一言,但市场只记住和认可了OpenAI的ChatGPT,以及幻方量化的DeepSeek。
唯有萝卜快跑,能撑住百度研发大厂的半边天,也是百度为数不多的翻盘点:收入个位数增长甚至下滑的百度,市值327亿美元的百度,市盈率10倍左右的百度,太需要一个翻盘点了。而萝卜快跑最新季度订单110万,叠加ARK预测自动驾驶潜在市场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,还有什么比这更具备想象力吗?
好了,想象力归想象力。百度在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过程中,想要吃到更多的份额,必须走好每一步。
萝卜快跑2024年的订单,一季度是82.6万单,二季度89.9万单,三季度98.8万单,四季度是110万单,环比增速对成熟期的行业来说非常可观,但对萌芽和成长期的赛道来说,总感觉不够惊艳。
为了验证百度扩张束手束脚的感觉,我又去查了Waymo订单情况。Waymo去年二季度的周订单是5万单,三季度飙升到15万单,今年2月底周订单已经达到20万单,换算成季度订单大约240万单。这种跨越式的增长是怎么实现的,我会在下一个讲Waymo的视频里具体分析。
反正你能看到,去年二季度的时候,萝卜快跑的订单是Waymo的1.5倍。到了今年形势逆转,Waymo的订单反而是萝卜快跑的2倍左右。
听了2个国内的券商专家电话会,邀请的专家是百度内部人士,能清晰的感知到一个逻辑,就是说:百度这么些年,在不同的科技赛道投了很多钱,但是呢,有不错的商业化落地的项目不多。所以在萝卜快跑这个项目,公司倾向于追求武汉的单点突破,先把单位经济模型打正,达到盈亏平衡,把这个商业模式彻底跑通了,再猛猛的扩张。
怎么说呢,这种逻辑也没错,比较稳健,但它可能会磨灭百度萝卜快跑的先发优势,给小马智行等玩家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。毕竟造无人车的成本会越来越透明,行业早期的消费者心智不固定,短暂的订单领先在高速发展期也算不上什么。
来算一笔账,百度目前第六代无人车成本,已经降到20.5万。按五年折旧的线万,充电、保险和地勤等等,一年8万应该是够的,单车的年度成本是12万,要打平这个成本,大概要做到每天跑23单,每单14块钱就行了,这很难吗?
人类司机每天能跑15到30单,24小时不休息的自动驾驶23单问题不大吧,14块钱也差不多就是个起步价。而且随着运营效率提升,OEM成本下降,车队规模扩大,盈亏平衡要求的订单量和客单价,也会越来越低。
总而言之,想要萝卜跑得快,百度必须忘掉过去的千亿成本,降低对当前运营亏损的焦虑,集中精力办大事。想着经济模型跑正了才投入重兵,等到可能是凉透了的黄花菜。因为从十多年前网约车的发展历程看,保守者很难成为行业赢家。
谷歌Waymo吃饱,网约车跌倒。这不是对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期待,也不是危言耸听,它已经在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了。
根据Yipit data统计的旧金山运营区域的份额,能清晰的看到Waymo在抢占市场:2023年8月,Waymo在旧金山上线,当时Uber的市场份额占66%,Lyft占34%。2024年11月,Waymo的市场份额占22%,跟Lyft差不多,Uber的份额则是55%。
在上一期百度萝卜快跑的视频中,我们就提到过Waymo订单增长非常的猛:去年二季度每周订单是5万单,三季度周订单是15万单开元体育,今年2月底周订单已经飙升到20万单。
瑞士再保险做了一项研究,它把Waymo行驶的2530英里,与人类行驶的2000多英里历程比较后开元体育,发现Waymo涉及9次财产索赔和2次人身伤害索赔,人类涉及78次财产索赔和26起人身伤害索赔。也就是说Waymo要安全得多。
虽然Waymo车费和Uber、Lyft差不多,但架不住美国网约车要给10%-20%的小费,算上小费Waymo就更香了。
没有司机找你要消费,消费给少了还要翻白眼,找你理论。另外,车辆干净,安静,安全,车况好,可自主调节空调和音乐,这都是加分项。
以上三点,属于Waymo占据消费者心智,平替Uber和Lyft。毕竟谁都不傻,只要认知到Waymo更安全,更便宜开元体育,体验还更好,谁还去坐传统网约车。下面的三点原因就是Waymo的主动策略了。
据调查,旧金山是加州订单量最多的地方,每平方英里的订单量,大约是加州地区的500倍。而在2024年6月,Waymo向旧金山全市开放运营。
比如在凤凰城,Waymo除了自有应用,原来还和网约车老二Lyft合作,2023年10月,Waymo转投网约车老大Uber,而Lyft也有了的Robotaxi合作伙伴。更大的网约车平台,带来更大的用户接触面,以及更多的订单。其实Uber和Waymo合作,用户有被抢走的风险,但它选择先把佣金赚了再说。你想象一下,百度要是能说服滴滴,把萝卜快跑接入到滴滴,那它的订单是不是也能更快的增长?
在百度萝卜快跑追求关键城市收支平衡的时候,Waymo在疯狂扩张运营范围,即使2025年亏损15亿美元也在所不惜。Waymo目前的20万周订单,主要由旧金山和凤凰城贡献,今年它还计划再开10座城市。我算一算,2个城市周订单20万,12个城市周订单120万,月订单480万,年订单5800万,哎呀,计算器快冒烟了。之所以能在亏损的情况下,不断扩张领地,原因是Waymo很有钱。
2020年以来融资三次,2020年A轮 32亿美元,2021年B轮25亿美元,2024年10月C轮56亿美元,一共111亿美元,这些钱说白了就是用来烧的。据美国银行估计,Waymo在2024年亏损15亿美元,中短期内它完全亏得起。目前Waymo的亏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折旧,它吃亏在每辆车的成本高达10万美元,等和极氪合作的下一代无人车量产,把成本降到业内百度、小马智行的3到4万美元,它的亏损就会快速下降。
一边是中短期内的15亿美元级别亏损,一边是12万亿美元规模的潜在市场,不管同行怎么选,笃定决定战略性亏损换市场的Waymo,已经迎来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份额拐点。
谷歌Waymo和百度萝卜快跑和订单疯涨,这小马智行也坐不住了。2025年,小马智行的关键字就两个字——“爆兵”,快速放大车队规模。
目前小马智行有270台车,其中一半做研发测试,一半做商业化运营。2025年底,商业化运营车辆计划要干到600台。
也就是说,小马智行要在一年内,把车队规模放大四倍多,投入的魄力很大。要知道行业先行者Waymo也就700辆车,而百度萝卜快跑去年7月在武汉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运营,那时候计划年底达到1000辆,目前还没看到萝卜快跑车队的最新的数据。
小马智行的账上现金和短期投资,加起来只有7.5亿美元,与财大气粗的Waymo,以及背靠百度的萝卜快跑,资金实力完全没法比。它为什么敢大幅扩大车队规模呢?
首先是车辆成本预计大幅下降,小马智行过去的试验车型,单车成本高达百万级别。2025年,小马智行和北汽、广汽合作的第七代无人车,大概在6月份量产,成本将从百万级降到30万以内,如果1年10万公里,开个五年报销的线万。
无人车折旧,属于自动驾驶出租车最大的单项成本,只有把它打下来了,才能少亏,甚至盈利,在这个基础上,小马智行才敢上规模。当然,Waymo这种公司是例外,它用捷豹I-PACE改装的无人车,单车成本10万美元,每年折旧相当于2万多美元,2024年总共亏掉15亿美元,主打一个财大气粗。不过Waymo目前也在跟极氪合作新车型,准备把无人车价格打下来。
敢于上规模的第二个原因,是小马智行把账算得非常清楚。今年2月份的一个电话会,小马智行把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成本,分拆得极其详细:
单车折旧五六万,保险8000块,保养和地勤15000块,停车4000块,充电1万多,还有ADAS几千到1万块,单车运营端每年成本10万出头,获得十几万收入即可实现盈亏平衡。
小马智行把运营的重心,放在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。它的日均订单,已经从2024年初的15单,上升到目前18到20单,2025年底可以期待单车日订单达到23到25单,如果每单平均20元的线万,单车经济模型能跑通。
小马智行预测自己2025年能盈亏平衡,即使取乎其上得其中,没实现盈亏平衡,也不至于亏太多,这是它敢于上规模的第二个原因。
对比小马智行和萝卜快跑,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:当前小马智行只有一百三四十辆无人车在运营,单车日均订单已经做到18到20单。而去年7月份,萝卜快跑火爆出圈的那段时间,它在武汉400多辆无人车运营,电线单左右。
要知道不同的车辆密度,非常影响打车的体验,进而影响到订单量。小马智行能用一百多辆车,实现萝卜快跑400多辆车的平均订单,这是很见运营功力的。
另外,人工成本的优化在自动驾驶出租车也非常重要。有人要问了,都自动驾驶了,哪来的人力成本。兄弟,你不会真以为自动驾驶就完全没人吧,后台有远程安全员为你保驾护航呢。
为了行驶安全,自动驾驶出租车必须设置远程安全员,方便除了状况的时候接管车辆。按目前的规定,人车比不得低于1:3。这个人车比越低,也就是说一个人远程看管的车越多,那么平摊到每一辆车的人工成本就越低。
可以算一笔账,单个人工成本每年10万,两班倒的线的人车比,单车每年分摊的人工成本就是4万;1:10的人车比,单车人工成本是2万;1:20的人车比,单车人工成本是1万;1:30的人车比,单车人工成本是6667元,差别非常大。
萝卜快跑计划今年6月份,把人车比做到1:5,年底把人车比做到1:10。再看小马智行,去年10月份人车比就做到了1:10,今年底的目标甚至是1:20以上。你要知道,在美国人车比可以公司自己定。但在中国人车比是有严格标准的,比如跑多少万公里,接多少单无重大事故,人车比才能进入下个阶段。不同之处在于,有的地方政府设置的门槛是10万公里,有的地方是4万公里。
但哪怕萝卜快跑深耕的武汉,人车比升级条件是跑10万公里无重大事故,小马智行深耕的北上广深人车比升级条件是4万公里无重大事故。百度的车队和订单规模,也足以抹平这个门槛差距啊。
总结一下,小马智行把无人车成本打下来,把账也算清楚了,运营层面也有一套,然后选择在2025年“爆兵”,公司在经营层面的思路很清晰。
12万亿美元的Robotaxi赛道,至少会造就两个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,不管是目前占得先机的谷歌Waymo,百度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,还是虎视眈眈的特斯拉,文远知行,都应该再大胆进取一些。还是那句话,保守者很难成为行业赢家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开元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沪ICP备12033155号-1
收到你的留言,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